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在9月29日正式通车,这座大桥连接京津冀区域,极大缩短了北京与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之间的通勤时间。大桥采用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四统一”模式,开创了跨界大桥建设的新模式。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正式开通,给京津冀区域的通勤族带来了福音。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张媛媛乘坐的车辆第一时间驶上新通车的大桥,向北京市通州区前进。对于每天在北京和廊坊北三县之间通勤的30多万人来说,这确实是期盼已久的好消息。这座大桥不仅缩短了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距离,还为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增加了一条新的快捷通道。
这座大桥的建设其实来之不易。大厂回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春方提到,厂通路早在2011年就开始修建,但因为与通州在规划、设计、审批和建设标准上的差异,跨河桥的建设计划一直被搁置。直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双方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模式——协同建设。这座大桥采用了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四统一”模式,这在京津冀跨界大桥建设中是第一次。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唐宏也表示,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速了大桥的建设,从开工到通车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大桥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26号桥墩位于京冀交界线上,河床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两地交通部门专门进行协同技术攻关,最终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大桥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新标杆。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的通车无疑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一大亮点。这座大桥的成功建设,展示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在面对复杂工程时的创新和合作精神。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大桥项目不仅节省了时间和资源,还为未来类似的跨界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桥的建设为每天在京冀两地通勤的数十万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真正实现了“1小时通勤圈”的目标。
大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复杂的地质问题,也展示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实力。通过协同技术攻关,研发出具有专利的新工艺,为未来的工程项目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桥梁,更是一条连接人心的“幸福路”。
从宏观上看,厂通路潮白河大桥的通车也为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河北近年来打通了多条对接京津的干线公路,轨道交通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这些都表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在加速。大桥的通车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助力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