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政策 > 正文

从"养老保险并轨是民心所向"到"新户籍制度"

——2014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录

石家庄新闻网  2014-03-16 07:09

[摘要] 近年来舆论不断批评养老金“双轨制”,指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由财政负担的退休金制度,与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双轨制”。而舆论希望实现的“并轨”,则是上述双轨之间的并轨,实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与城镇职工等其他社会成员,共享同样的养老金制度。

养老保险并轨是民心所向

医疗、养老,历来是每年“两会”的热点议题。在人大二次会议答记者问时,李克强总理说:“今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而且要解决或者说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

近年来舆论不断批评养老金“双轨制”,指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由财政负担的退休金制度,与其他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双轨制”。而舆论希望实现的“并轨”,则是上述双轨之间的并轨,实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与城镇职工等其他社会成员,共享同样的养老金制度。

但目前有望实现的并轨,并非上述意义上的并轨,而只是城镇居民与“新农保”之间的并轨。不难发现,一方面这是5个养老金群体中水平的两个群体,另一方面,这两个群体并轨之后,原参与“新农保”的群体的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群体也没有损失。也就是说,这一并轨实现的是有人受益但无人受损的所谓“帕累托改进”。

而在养老金制度改革、并轨中,实现城镇居民与“新农保”并轨容易,但实现公众最为关切的“双轨制”并轨,则必然因为触及到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而遭遇极大的阻力。但改革、并轨势在必行,即使把最难啃的骨头留到最后,但终归还是要啃。因为只要养老金制度的双轨制存在,所有关于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阐释,就都缺乏合理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将其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就此分析称,这等于为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给出了“时间表”。如果这一解释成立,意味着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将在今年内实现,或至少起步。若真如此,则中央政府的改革决心和推进力度,都超出一般预期。

养老金制度是事关全体公民的大事,其每一步改革都将牵动公众神经。改革越早、力度越大,越能得到大多数公众的支持并使其获益,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与此相比,少数人的利益诉求需要倾听和兼顾,却不能受其所阻而裹足不前。

 

让居住证成

新户籍制度“通行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应该说,实施居住证制度,并非是迫于人口膨胀的压力,而是推进新型户籍制度的必然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2020年形成新型户籍制度”,路线图和时间表均已明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实施居住证、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三项制度,这就要求居住证制度应担负起“开路先锋”的大任。

实施居住证制度,既可掌握城市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又便于城市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对于城市及外来人口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可见,居住证同暂住证具有本质区别。对于外来人口来说,暂住证是一张可有可无的白纸,尽管城市管理者在上面写下美好的愿景和庄重的承诺,但是,外来人口非但未能真正享受到暂住证带来的城市福利和市民待遇,反而给自己头上又多上了一道“紧箍咒”。这也是过去外来人口对办理暂住证态度消极的关键所在。

可以预料,随着新型户籍制度的稳步推进,居住证将成为城市为外来人口提供多重服务的“权益证”,甚至成为形成新型户籍制度的“通行证”。如果政府能够不折不扣地履行诺言,想必居住在城市的非户籍人士都能够认真配合,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居住证,过去由城市管理者苦劝、甚至强制办理暂住证的尴尬局面,也将就此终结。

可见,居住证替代暂住证,是户籍制度的一大进步。因此,居住证应成为消除城乡差别、体现社会公平的城市标签,承载更多的城市福利与人文关怀。比如,将居住证办理与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挂钩,使其成为享受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要将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不歧视,多关爱,让他们分享城市公共福利和发展成果,从居住证中真正得到实惠。

 

破解雾霾不能等风盼雨

要主动出击

雾霾、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是两会热点话题,更是民众关心的话题。“雾霾的形成有复杂原因,治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希望全社会,政府、企业、社会成员,大家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这场攻坚战。”这是李克强总理在13日答记者问时强调指出的,展示了政府加大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

毋庸讳言,在实际情况中,环境违法处罚额度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不少地方,企业的环保设施之所以成了摆设,原因正在于,停用设备能节省大量费用,而查处后罚款却很低。因此,不少企业宁交罚款去“换取排污权”,也不愿去投入物力财力去防污治污。

企业的“小算盘”,其实是一些地方发展误区的折射。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跳不出“GDP至上”的陷阱,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财政收入有靠,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惜出台牺牲资源环境的土政策,让污染企业大行其道,成为备受呵护的“香饽饽”。在这样的治理生态下,环保部门要么无所作为,要么也加进去分一杯羹,滋生出以罚代管、靠罚养人的罚款经济。

在头上雾霾久久不散、生态文明成为普遍呼声的今天,环保再也不能是一种软约束,而应成为硬杠杠。有网友惊呼,如果像罚超生一样罚污染,环境还会这么差吗?就像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典治乱,重要一招就是依法从严惩处,让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如何加大处罚力度、提升环境违法成本,确实是治污的迫切问题。

从更深的层面看,要让环保权力硬起来,还需要更多制度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干部考核机制也作出了调整变革,坚决打破“以GDP论英雄”的错误导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有句话说,用雷霆手段,显菩萨心肠。治理污染,就得靠“通电高压线”般的制度设计、靠零容忍的坚决态度、靠动真碰硬的铁腕执行,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呼吸,守护我们的家园。

 

“失信者黑名单”: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黑名单”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了政府建设诚信社会的决心。

失信行为为何频频发生?一方面失信惩罚过轻。现有法律法规对信用缺失惩治力度不够,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企业失信行为成本低;一些企业即便上了黑名单,也只是交点罚款了事,并未真正触及失信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诚实守信的企业,也没有将信用转化为无形资产的渠道和机制。建议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增大失信行为的法律成本和经济成本,让那些昧着良心赚黑心钱的企业不敢轻易伸手。同时,通过征信评级,让信用资产成为守信企业的财富,让信用真正能变成“真金白银”。

如何让黑名单真正发挥作用,避免出现一些失信者上了黑名单,但换个地方、换个“马甲”,就能逃脱惩戒,继续不诚信行为的现象?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目前,人民银行已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只要是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相关信用记录都已记录在案,部分暂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也有记录。同时,法院、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都已经着手就他们主管服务的领域来建立信用体系。但是很多行业、部门的信用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信用信息“孤岛”,这是黑名单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要加快推进行业、部门信用信息数据整合,尽快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将信用之网越织越密,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倒逼企业讲诚信。

除了法律和制度约束外,还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要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要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中坚持专项教育和治理,让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成为社会共识。

 

“三个最严”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食品安全指出,要“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事关民生,对餐桌上的污染“零容忍”,用“三个最严”切实守护起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民生大事、实事。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既冲击着法规与道德的底线,更威胁到公众的健康。民以食为天,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惩处力度,正是政府的职责。从现实情形看,一些地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确实与政府执法部门的监管不够到位、执法不够严格、问责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等有关。因此,这三个“最严”很有针对性。

最严格的措施,对餐桌污染“无缝监管”。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关键在加强源头监管,以严的要求、严的标准管好食品制造、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既要从原材料抓起,也要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的监管,切实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监管”。唯有如此,才能让餐桌污染的“蛀虫”无处可“下口”,让人民群众切实吃上“放心食品”。

最严厉的处罚,用重典惩治不法之行。治乱要用重典,只有用最严厉的处罚打击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才能有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黑心”商人利益熏心、唯利是图,把人民安全置之脑后。因此,一方面,对于不法分子必须给予最严厉的惩罚,让不法分子感到恐惧,给其他市场主体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以严厉的处罚净化市场,消除“污染”,切实保障好“舌尖上的安全”。

最严肃的问责,用严纪树立制度权威。有问责,才有成效、见长效。铁腕问责,严格执纪,用制度筑牢“舌尖上的安全”的坚固堡垒,才能有效强化维护食品安全的效果。严肃追责,让“问题食品”的任何责任人不能游走在制度之外,确保制度红线不被触、底线不被越、高压线不被碰,让每一个主体负起应该负的责任。用严肃的问责树立起制度的权威,用制度托起“舌尖上的安全”。

 

落实带薪休假:

重在破解“舍不得休”

两会期间,民盟中央向政协递交《关于进一步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提案》;媒体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在两会召开期间,落实带薪休假成热议话题。

两会上代表、委员就落实带薪休假建言献策,自然值得赞许。不过,破解带薪休假难题,首先得要找准“病根”。说起带薪休假难以落实,人们往往将之归咎于用人单位百般阻挠,而处于弱势的员工也不敢跟单位较劲,即员工“不能休”“不敢休”。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员工“不愿休”“舍不得休”。

众所周知,目前很多单位都实行“工资+奖金”的薪酬模式,其中工资很少,奖金占收入的大头,往往是工资的好几倍。而带薪休假之“薪”究竟指什么,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于是,用人单位约定俗成地把“薪”确定为工资,而不包括奖金。这样,员工带薪休假拿不到奖金,损失很大,即使单位允许带薪休假,很多员工也不愿休,这种“不愿休”其实是出于无奈的“舍不得休”。

这才是目前带薪休假难以落实的“病根”——说是带薪休假,但只是带很少的薪水休假,使得“带薪休假”在很大程度上名不副实、有名无实。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通过考核、惩罚等措施让所有单位允许员工带薪休假,很多员工还是“舍不得休”,而休假员工也享受不到货真价实的福利。

从这个角度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重在破解“舍不得休”难题,要多在带薪休假的“薪”字上下功夫,提高“薪”的含金量。要对带薪休假之“薪”加以明确界定,不仅指工资,而且包括奖金等收入。至于休假者应该拿多少奖金,一些津贴、补贴应该怎么算,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以达到休假者与用人单位的权益平衡,然后,作为“补丁”写进相关规定。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货真价实的带薪休假福利。

扩大民营资本投资领域

“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共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代表委员们指出,激发民营资本活力,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种种“利好”也要最终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蛋糕”。

 

公务员收入不能再“雾里看花”

一边是公务员为收入低“吐苦水”,一边却是公众对其“优厚福利”大“吐槽”——公务员收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公务员收入不够规范透明。

弥合双方的分歧,根本之策在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不能再让人“雾里看花”。只有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其福利待遇,才能杜绝“腐败福利”,也是消除公众对公务员收入不信任的必要手段,这对于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体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完善,一方面要规范公务员薪酬待遇,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激励机制,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公务员工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此外,对于有必要的津补贴要制定相应标准,不合理的则要坚决砍去。同时,要明确公务员津补贴与工资的比例,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

医患矛盾应标本兼治

南京护士被打、潮州医生被押游行……医患矛盾近年来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保卫医患双方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不断追问的问题。

医患双方在矛盾中都是输家。看病难看病贵,让患者对医院和医生充满疑虑;而工作和道德的双重压力,也让医护人员时常承受误解甚至委屈。每一起医疗纠纷都可能加重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而医生积极性得不到保护,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患者。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缓解医患矛盾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医生的职业素质和沟通技巧亟待提高。此外,还应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彻底改变“以药补医”的现象,科学评测病人满意度,合理考核医生绩效,从而有效缓解病人就医压力,减轻医生出诊顾虑。

如何解决医患纠纷问题?代表们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通过深化改革,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扭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薄弱的问题。其次要加快相关立法,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正常医疗秩序。如果真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是医闹、胡闹,破坏正常的医疗环境,就要追究法律责任。

还要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人大代表冯月菊建议,加大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力度,做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社会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司法诉讼的衔接工作。代表们还提出,要区分医患纠纷和职业医闹,加大对职业医闹的打击力度。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这让不少人看到了“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声音背后的行动支持。在“两会”上,针对一直以来被热议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话题,政协委员们也发表相关观点,为破解“寒门”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了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近年来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采取着应对措施,例如通过三支一扶向落后山区引进人才,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要求就近入学等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提高重点高校对农村学生的录取率让寒门学子们看到了希望的春天。而“两会”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更是体现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想要从根本上打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僵局,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

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看到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其次是,我国曾经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重点学校,这也是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再次,在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城乡子女间的教学流动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来改善教学设备的完善,培养并改善师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的投入比例作为考核各地政府施政的标准之一,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寒门再难出贵子”只是曾经的网络用语。

(本报理论评论部根据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综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石家庄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